卢浮宫/贝聿铭

1981年,新上任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提出要修复整个法国的文化结构。其中最重要的项目就是卢浮宫的翻修和改建。在游历了欧洲和美国后,密特朗总统把这项任务委托给了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这是有史以来首次有非法国籍的建筑师从事卢浮宫博物馆的设计工作。贝聿铭的翻新工作于1989结束。他对卢浮宫的主庭院拿破仑中庭进行了重新设计,以缓解每日数以千计的游客所造成的拥堵。一个新的大厅入口成为独立于展厅的中央大厅空间,方便游客出入,成为游历博物馆的循环路线中的视觉焦点。除了为卢浮宫增加了新入口,贝聿铭还设计了一系列地下空间,包括展廊、仓库和修复实验室,并将博物馆的各个翼楼连接起来。在新增和重新布置了博物馆的辅助空间后,卢浮宫可以增加自己的馆藏,并展出更多的艺术品。

卢浮宫贝聿铭 (15) 卢浮宫贝聿铭 (14) 卢浮宫贝聿铭 (13) 卢浮宫贝聿铭 (12) 卢浮宫贝聿铭 (11) 卢浮宫贝聿铭 (10) 卢浮宫贝聿铭 (9) 卢浮宫贝聿铭 (8) 卢浮宫贝聿铭 (7) 卢浮宫贝聿铭 (6) 卢浮宫贝聿铭 (5) 卢浮宫贝聿铭 (4) 卢浮宫贝聿铭 (3) 卢浮宫贝聿铭 (2) 卢浮宫贝聿铭 (1)

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的新增结构使是一座钢玻结构的金字塔,周围地面上环绕着三个较小的三角形,将自然光引入其下的拿破仑庭院。在贝聿铭看来,玻璃金字塔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入口,这个入口在历史方面和形式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起到突出主入口的作用。

 

“从外型方面来说,它(金字塔)与卢浮宫相得益彰……,而且这种形式也是最稳定的结构形式之一。为了确保透明度,金字塔采用玻璃和钢材来建造,这象征着我们摆脱了过去建筑传统所带来的束缚。它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贝聿铭

 

设置在庭院中心的钢玻结构金字塔有着引人瞩目的外观,成为人们的视觉焦点。它的外观向卢浮宫的的尺度和设计致敬。按照著名的吉萨金字塔等比例缩放设计的大金字塔并没有减损博物馆建筑的历史风貌,相反,现代结构的金字塔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博物馆比邻而居,相映生辉,凸出了各自的细节和美感。甚至金字塔倾斜的玻璃墙也向博物馆的折线形屋顶致敬,卢浮宫立面非透明、厚重的特质也反衬出金字塔的通透性。

 

卢浮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因此不难想象,巴黎的历史拥护者不能全盘认可贝聿铭设计的现代感十足的建筑。卢浮宫所在地原是菲利普·奥古斯特的地牢和城堡所在地,随后在1546年被改建成弗朗西斯一世的宫殿。直到1793年,路易十六才将卢浮宫变为一座博物馆。卢浮宫一直深深地植根于法国人民的历史和文化中。针对改建的反对声音大多不是因为博物馆本身的扩建,而是因为建筑的风格问题。大多数人觉得贝聿铭的现代设计审美会与卢浮宫的传统建筑风格不搭调,显得格格不入。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巴黎的现代化发展,贝聿铭的设计已经融入巴黎的文化中。在人们心中,它同埃菲尔铁塔一样重要。对巴黎人和世界各地的人来说,它都成为了一个标志。世人已在贝聿铭的设计同卢浮宫的形象间画上了等号,使玻璃金字塔成为博物馆甚至巴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筑师:I.M. Pei
地点:法国巴黎
项目施工时间:1983-1989
摄影师:Flavio Bragaia, Greg Kristo, Reji K. A
参考:greatbuildings.com, designboom.com, galinsky.com,wikiarquitectura.com, pcf-p.com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